pan's record

语言:语言决定了人对世界的认知

关键概念:萨巫尔一沃尔夫假说(SaPir-whorf Hypothesis)
「释义」:语言会决定我们的思维和文化,特定的文化也只有通过特定的语言才能得到表达。
「应用」:对一个文明的完全摧毁,不是烧掉房子或者破坏祖先的祭祀.而是中断这个民族的语言。所以殖民者最热衷于干的事情,就是不允许殖民地上的民众说他们自己的母语,而是改说殖民者的语言。
核心问题:语言决定了人对世界的认知吗?


  在前面4讲中,我为你逐一分析了我们在认识自我中存在的陷阱与偏差。我们之所以能够认识到这些问题,是因为我们人是能够思考、擅长思考的。事实上,我们正是因为成为了能思考的动物,才能够很好地生存下来。
  我们的思维实际上就是我们的生存能力。思维把外部世界反映、投射在我们大脑内部,这样我们在大脑里就可以模拟出外部世界的运作,从而制定决策,指导我们行动。正如《小王子》的作者,法国作家圣•埃克苏佩里说:一个人可以通过思考将一堆乱石变成一座宏伟的宫殿。
  那你有没有想过,我们的思维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?这一讲我就要跟你分享,思维的载体——语言。
  你能想象在一天里,你不使用任何语言么?不使用语言,并不是说你一句话都不说,保持沉默;不使用语言,你的大脑的思维也要停止下来。因为我们的思维,是一个个的想法连接在一起,而装载它们的,就是我们的语言。
  所以,你可以想象没有情绪的一天,没有行动的一天,但是你不能想象没有语言的一天,因为,你的思维如河流一样,不能停止,不能干涸。语言不仅仅是我们思维的载体,而且它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去塑造我们的思维。比如雪在爱斯基摩人的生活中特别重要,因此他们有十几个单词来描述不同状态的雪。而对我们中国人来说,就只有雪这一个词。所以,在爱斯基摩人的言语中,他们能够传递更加精准的关于雪的信息。在另外一方面,有些言语又非常含糊。比如说“爱”这个词,我们在各个场所都在用。我们爱我们的母亲,我们爱我们的祖国,我们爱我们的爱人,我们爱我们的工作。但是,在这些不同的地方,“爱”的含义是完全不一样的,容易引发歧义。

萨王尔一沃尔夫假说:语言决定思维

  基于这些观察,就有心理学家进一步提出:语言不仅仅会影响我们的思维,它还会决定我们的思维,最后决定我们的文化。这个假说,就是心理语言学上著名的萨巫尔一沃尔夫假说。这个假说有两个主要观点:一个是语言决定论,一个是语言相对论。下面我们分别来介绍。

假说一:语言决定论

  语言决定论的核心思想是:语言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,因为语言有自我形成和自我创造的能力。
  什么意思呢?就是我们的思维完全是由我们的母语所决定的,这是因为我们只能根据母语的词汇和结构,来描述和认识这个世界。所以说,我们有不同的语言,就会有不同的思维和不同的世界观,最后我们就有不同的社会。语言决定论这个假说在乔治•奥威尔的乌托邦小说《1984》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。
  乔治•奥威尔在小说里虚构了一个社会,而这个社会通过发明了一种新语言来控制这个社会里人们的思维。这个新语言有一个最大的特点,就是它要让那些反对这个社会的思想无法产生。
  比如说,在这个语言体系里面,没有推翻政府、抢劫、杀人这样的词。这个社会的人没办法用语言来描述这些罪行和反政府的行为,他们也就没法在脑子里想象这些事情,更不用说来采取行动了。
  所以,在这个新语言环境长大的人,就变得不再可能去反政府和犯罪了。在小说里,当每个人都学会了新语言而忘掉了旧语言的时候,那些异端的想法,那些偏离这个社会所倡导的准则以外的想法,就失去了语言的基础,失去了载体,成了无源之水,再也无法被产生出来了。
  这就是萨巫尔一沃尔夫假说的第一点:语言决定论。通过控制语言,你就可以控制思维,而通过控制思维,你就可以控制行动。

假说二:语言相对论

  语言相对论指的是:不同的语言不能表示同一个社会的现实。这个论断包含两层意思:第一层是,一种文化的内容,只有用这种文化的语言才能得到充分的表达。第二层意思是,一个文化当中的某个概念,要是用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去解释,意思就会有差别。至少在人们心中所唤起的内容是不一样的。这里我给你举两个例子。
  比如我们中国人用“稻”、“米”、“饭”分别表示带壳的米、去壳的米和煮熟的米,而美国人只用一个词,rice。所以你可以看出米在中国文化的重要性。与此相对的是,美国用肋排、菲力、沙朗、牛眼等十多个名称来称呼由牛的不同部位做出的牛排,而汉语则只有牛肉这一个词。
  所以说,不同的语言定义了不同的思维乃至文化。
  既然不同的语言对应不同的思维和不同的文化,那么对一个文明的完全摧毁,不是烧掉房子或者破坏祖先的祭祀,而是中断这个民族的语言。所以殖民者最热衷于干的事情,就是不允许殖民地上的民众说他们自己的母语,而是改说殖民者的语言。
通过语言的殖民,就实现了思想的殖民、文化的殖民,最后彻底消灭了殖民地的传承。

萨王尔一沃尔夫假说的局限

  好,说到这里,虽然很多证据都对萨巫尔-沃尔夫假说有所验证,但是进一步的研究发现,这个假说有点过于极端了。语言的确会影响我们的思维,但是它不是完全地决定我们的思维。语言影响我们思维的地方,是在于抽象概念、大逻辑,比如像法律、自由、尊严。但是,反映我们人类直接感官体验的具体概念,比如像是山川、雷电、雪花等等,我们的思维则较少受语言的影响。
  不同语言的使用者,对世界的基本认识过程和基本概念范畴是相似的,由此形成了相似的最基本的价值观,比如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、对于战争的厌恶等等。
  所以,一个更为正确的观念是:语言、思维和文化三者是交织在一起,互为影响,互为成长。

总结

  这一讲当中,我们一起了解了心理语言学领域里的萨巫尔一沃尔夫假说。这个假说提出:语言会决定我们的思维和文化,特定的文化也只有通过特定的语言才能得到表达。
  虽然这个论断有它的局限,但是语言的确是思维的载体,会影响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。也正是因为语言的这种重要性,当我们回头看过去200年最重要的发明时,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能够救命的青霉素或者磁共振成像设备,而是电话、电报、电视和互联网这些能够提升我们沟通效率的设备。
  但反讽的是,科技让我们的沟通变得越来越容易,越来越快捷,但我们的思想传递却并非变得更加高效。在互联网上我们可以随口说,随手写,匿名的保护也让分歧进一步凸显、放大。所以线上社交工具虽然让表达更容易,但是一定程度上反而增加了我们的隔阂。语言的不恰当使用,也会阻碍甚至禁锢我们的思维。

🐶 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🐶